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所 苗蔚林
两千多年来,今东海县区域历经沧海桑田,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今236省道向西,直达曾是秦汉东海郡治所的山东郯城,在236省道南侧的石榴街道有个博望村,就是这个博望村,在明清史书里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人口繁盛的博望都。
一、博望都的“都”是什么
中国古代长期的执政模式可用一段话来概括:"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 宗族靠自治"。国家的管理到县一级就为止了,县一级下面就是靠自身通过自治来管理,典型的就是明清时期完备的“都图里甲”制度。“都”作为乡里组织的一级始于元代,明清时期,“都、图、里、甲”体系已经非常完备,成为县以下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例如,康熙《漳浦县志》曰:“明制,城中曰坊,在乡曰都,每十一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里一图”。县下设置“都”,在明代乡村社会中承担着管理和协调的职能,类似于现在的镇,其职责不仅限于行政事务,还涉及社会秩序的维持,包括土地和户籍管理。“图”侧重户籍编制,是仅次于“都”的基本单位;“里”则侧重社会组织。“都董”是“都”的最高行政长官,一般来说是民众推选之后,由县政府通过某种形式任命。另外,关于“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史学界观点并不一致,比如包括: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地域名称、赋税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等。“都图里甲”制度非常复杂,限于篇幅不再详细展开。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都”是县级政府在基层设置的一级管理机构。
展开剩余75%二、博望都的位置和人口概况
海州是散州,隶属于淮安府,相当于县(略大于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知州为从五品官,品级也大于知县。明《隆庆海州志》记载:“博望都,旧二十八里,在治西。今并为十六里。”《隆庆海州志》还记载:整个古海州,分为东海都、磨行都、高桥都、博望都、龙苴都、大伊都、惠泽都和海州城内“城坊”共八个行政区域,共“六十里”。用今天的理解,大致像一个大县管理“八个乡”的意思。博望都,人口户数最多的时候是“二十八里”,按照“每十一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的公式计算,一甲是11户,一里为110户,二十八里就是3080户人家。后合并为十六里,那就是1760户人家。整个海州合并后是“六十里”,即6600户人家,人口占整个海州四分之一以上,是规模最大的都。其管理区域、人口大致是古海州的整个“西乡”,即今东海县。当时的海州地区为何合并“里”呢?《隆庆海州志》专门做了解释:海州初编为一百十六里,后并为六十里者,以逃亡故也。地广户稀,赋重人贫,日消月削,非薄税敛、禁侵渔、省刑罚、劝课农桑以安抚之,其势未已也。”原来是苛捐杂税致使百姓逃亡,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改善措施,但仍然控制不住人们逃亡的势头。
三、与博望都相关的博望镇
《隆庆海州志》记有博望镇:“温泉在博望镇东北五里。”《康熙海州志》《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有记载“去(距)石榴十五里。”这个博望镇大致在今天什么位置呢?我们假设几百年来,温泉出水口地理位置不会有太大的挪移,那么,以温泉最主要出水口——今金陵东海酒店位置向西南五里,大致在双店陡沟村236省道南侧,就是明朝博望都的治所“博望镇”之所在,距今天的石榴街道博望村大约3公里左右。明朝的“镇”,不是今天行政建制镇的概念,《隆庆海州志》说:“海州地广,而盗贼多窃伏草野,故民聚数十家而为镇。其散在各村以便田事者,不过四五家,皆与镇为声援。”这里的“镇”,相当于一个“村民联防小组”,并不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民国时期也有博望镇,此时的博望镇已是一个行政建制镇,参照清末民国初年的地图,也大致是在明清时期博望镇那个位置。但其辖区和权力远远小于明清时期的博望都。综上,我们从已有的古代志书中可以知道,明朝初年开始,博望都就是古海州衙门在西部设的一级基层管理机构,治所设在博望镇,管理着古海州西部这一大片区域。当然,并不是说明朝之前博望都就不繁华,东海尹湾汉简里就有了关于“博望”的记录,尹湾汉墓的主人师饶在其“出差日记”中,记曰“宿博望置”,“置”在古代有“驿站”的意思。也就是说,秦汉时期,这里已经是重要交通线的驿站。博望都治所的位置,是秦汉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的交通要道,即:从东海郡治郯城向东到朐(山)县的官道,直通锦屏山下的朐(山)县县治。大约就是“郯城-博望都(高桥巡检司,明)-驼峰-白塔-古海州城”一线。
四、博望都与高桥巡检司
与博望都这一级基层管理机构相配套的,还有高桥巡检司。《隆庆海州志》在“属署”一节记载:“高桥巡检司,在博望都北,去治西九十里,洪武元年创建。官厅三间, 司房二间, 库房二间, 监房一间, 门屋一间,廨舍一所。沿海烽堠四处。”高桥巡检司治所位置应当是现今温泉镇,如果说博望都治所相当于“政府”,那高桥巡检司治所就相当于“公安派出所”“武装部”了。这大致就是今天东海区域内完整的政府管理机构的雏形。《康熙海州志》中,录有明代崇祯时任海州知州蔡世承《海州西都三十韵》一诗,诗中写道“博望一司惊犬吠, 安丰数屋少鸡埘。”描述的就是博望都、高桥巡检司的管理情景。
五、博望都的寺庙香火旺盛
据有关资料说,博望都的祠庙在东海郡的古海州地区相当有名。曾经流传在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先有博望都,后有海州城”。就是说博望都这个地方的寺庙与海州城的寺庙,几乎同时建造,却没有博望都这个地方的香火旺盛。香火旺盛也从侧面说明这里人口繁盛,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今有人考证:双店镇“三铺”村得名于此地曾经有座庙,庙中有三个菩萨,故名“三菩”,后讹为“三铺”,侧面证明了博望都附近寺庙建造确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古海州西门的城楼上,就有西去博望都的地名牌子。而且在博望都这个地方,民国以前有三处寺庙,西边为观音殿,中间为岳庙,东边为佛陀寺。因为这样三处寺庙,使得附近周边四乡八镇的信众香客,络绎不绝的纷纷聚拢而来,或者为了消灾纳福,祈求神灵保佑,据说非常灵验。
发布于:江苏省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