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常说:'拳打十分力,不如一分松。'
初学拳时总把 '绷紧' 当 '有力',直到某次练 '马式桩' 站得浑身僵硬,被他一推便踉跄倒地。'你这不是站桩,是扎稻草人。' 他用烟杆敲着我绷紧的肩膀,'试试让雨从头顶浇下来,顺着骨头缝往脚底流 —— 这才是松。'
后来才懂,这看似简单的放松功,原是内家拳 '蓄劲如张弓' 的前提。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一、预备式:调心即调身每日拂晓,立于院中青石板上,两脚与肩同宽时,总想起师父的话:'脚距不是尺子量的,是让胯骨像磨盘一样能转开。'
面带微笑不是装样子,是让咬肌松开 —— 初学总绷着脸,师父就往我嘴角塞片树叶,'能含住不掉,才算脸松了。'
注解:
习武人常说 '力由地起,松从顶落'。
预备式的核心不在姿势刻板,而在通过 '宽肩、沉肘、松腰' 建立 '节节贯穿' 的身体架构,为后续放松铺好通路。
微笑是为放松面部肌群,避免 '心紧则身僵' 的连锁反应。
二、五节松身:如剥洋葱般层层卸力(1)前半身松透:如披轻纱
想象春雨从百会穴淋下,先润前额 ——
曾因皱眉练拳,眉心常结出硬疙瘩,师父让我用拇指按揉:'这里松不开,眼神就散不了。'
雨流到胸口时,要体会膻中穴微微塌陷,如同解开束胸的带子;到腹部便想起 '丹田如气球,气满自会沉',五脏六腑在雨水中轻轻舒展,像洗去附着的泥垢。
注解:
前身为 '发力面',拳术中肩臂、胸腹常因过度用力而僵硬。
此节重点放松胸肌、腹肌,为 '气沉丹田' 扫清障碍,避免 '憋气发力' 的拙劲。
(2)后半身松透:似卸重甲
后颈放松时,师父会突然轻托我下巴:'头不能像吊颈,要像搁在云里。'
雨流到腰背,要找到 '命门如窗,能开能合' 的感觉 ——
某次练 '虎扑' 闪了腰,就是后腰没松开,发力时像拧麻花。
到脚跟时,需体会 '涌泉穴如泉眼,雨水渗进去,把扎根的劲养起来'。
注解:
后身为 '发力根',腰背僵硬 '力不上达',脚跟紧绷 '根劲不实'。
此节针对背肌、腰肌、小腿腓肠肌放松,与前节形成 '前后通透' 的劲力通道。
(3)左半身松透:如断左臂
初学总犯 '左紧右松' 的毛病,师父便让我单练左式 '劈拳':
'松不是没力,是左手像牵着根棉线,能随气摆动。'
雨落左半头时,耳后肌肉要松开 ——
以前总侧耳听对手动静,这里常绷成石头;左膝放松则想起 '弓步不夹裆,如同门没闩',松膝才能灵活变步。
注解:
拳术讲究 '左右相济',单侧僵硬会导致 '力偏'。
此节通过单侧放松,纠正 '习惯性用力侧' 的紧张,为 '左右互变' 的步法打基础。
(4)右半身松透:若解右锁
右肩最易僵,因总爱用右拳主攻。
某次师父按住我右肩让练 '崩拳',疼得我直咧嘴:'你这肩膀像焊死的,拳出去能有啥劲?'
雨流右肩时,要找到 '肩窝如碗,能盛气' 的感觉,右拳放松时,指节不是散开,是 '如握虚球'。
注解:
优势侧肢体易因过度使用而形成 '僵劲'。
此节重点放松发力侧的肩、肘、腕,避免 '局部用力' 代替 '整体发力'。
(5)整体松透:似化水归田
师父说最高明的放松是 '站着像没站,走着像没走'。
整体放松时,想象身体如装满水的皮囊,戳哪哪软,但拎起来又沉甸甸 —— 这便是 '松中带沉'。胃痛时放松胃部,要体会 '气如温汤,慢慢熨开它';腰痛时则想 '腰如船底,水托着它,不用自己使劲'。
注解:
整体放松是 '蓄劲' 关键,拳谚 '松如棉,紧如铁',此处的松是为后续发劲蓄力。
'蓄水塔落空' 的想象,实为引导 '气沉至底',达到 '上虚下实' 的桩功要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三、收式:搓手揉面,如收拳势收功时搓手要 '掌心擦出火',师父说这是 '把散在体表的气搓回来';搓脸则需 '指腹蹭过穴位',像给生锈的合页上油 —— 以前打完拳不做这个,第二天脸会发紧,像戴了面具。
注解:
收式模仿拳术 '收功归田' 之法,
搓手生热可激发 '劳宫穴',促进气血回流;
搓脸梳头则疏通头面经络,避免 '练后气滞'。
如今无论站桩前、练拳后,甚至与人试手间隙,这放松功都成了 '续命丹'。才懂师父那句 '松是拳母'—— 没松透的力,是横冲直撞的野狗;松透了再发劲,才是收放自如的猛虎。
三五分钟的放松,练的何止是肌肉,是让全身变成 '能装劲、能卸力' 的空皮囊,这才是内家拳 '以柔克刚' 的入门功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