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林佳明老师诊室
人物:师(林佳明)、徒(跟诊学生) 一问:痤疮虽形于面部,何以首辨阴阳? 徒:老师近日接诊多位痤疮患者,或见脓疱红肿,或见暗沉结节。
学生困惑:痤疮虽发于肌表,其病机是否需从阴阳根本辨析? 师:痤疮虽现于阳明经脉所过之面颊额颏,实为脏腑阴阳失衡之“外镜”。
首辨阴阳,方不惑于表象。 阳证痤疮:多属六经之阳明、少阳。
疹色鲜红、脓疱饱满、灼痛拒按,伴口渴便秘、舌红苔黄。
此乃胃肠湿热壅滞,或胆火循经上炎,邪气盛而正气未虚,当属“实热”。
阴证痤疮:常涉太阴、少阴。
疹色暗紫、结节坚硬、久不化脓,伴畏冷便溏、脉沉细。
此为阳虚寒凝,气血失温,属“本虚标实”。 譬如前日一青年,面赤痤疮迭发,脓液黏稠,脉洪滑。
此乃阳明腑热夹湿,阳证无疑;
而另一妇人生痘十年,暗淡扁平,冬重夏轻,此少阴虚寒,阴证显矣。
故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首当察阴阳之偏颇。 二问:六经辨证如何统御痤疮诊疗? 徒:若以六经为纲,痤疮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证,各有何特征? 师:六经辨证乃执简驭繁之法,尝以“经-腑-气化”三层析之: 1. 太阳表郁证:多见于痤疮初起。
风邪夹湿袭表,营卫不和,疹色淡红、痒甚于痛,如《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之“面赤身痒”。
2. 阳明热结证:最常见。肠胃湿热蒸腾,循经上攻颜面。
见脓疱累累、口臭便秘,腹诊拒按。
方选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清泻湿热,其中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导热从下而解。
3. 少阳郁火证:痤疮随情绪波动,伴口苦胁胀。
此乃枢机不利,胆火郁蒸,选小柴胡汤去参枣,加丹皮、夏枯草疏解少阳。
4. 太阴湿蕴证:痤疮色暗淡、渗液黏腻,伴纳呆便溏。
此脾虚失运,水湿泛颜,当用苓桂术甘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温太阴之寒,化中焦之湿。
5. 少阴阳浮证:痘疹暗红午后加重,伴腰酸失眠。
此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可选黄连阿胶汤滋水降火,阿胶“主心腹内崩”养血,黄连“主热气”泻火,使水火既济。
6. 厥阴寒热错杂证:痤疮新旧杂陈,脓疱与暗痂并存,兼见上热(口干心烦)下寒(肢冷带下)。
我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是乌梅丸寒热并调,厥阴之复杂,于此可见。 三问:痤疮之“热”,当分虚实升降? 徒:同是热象痤疮,如何区分实热上攻与虚火上炎?其圆运动升降之理何在? 师:痤疮之热,须明“升降逆乱”之机: 实热:多因阳明不降,浊热上逆。
如釜底添薪,蒸汽上冲盖顶。
治宜“釜底抽薪”,茵陈蒿汤中大黄导湿热从大肠降泄,恢复胃气降浊之职。
虚火:常因少阴不升,阴不上承。
如锅底水枯,虚火干烧。
治宜“添水敛火”,黄连阿胶汤中阿胶填肾阴,芍药敛浮阳,使心火下交于肾。 圆运动视角:面部乃诸阳之会,依赖太阴脾升清濡养、阳明胃降浊排浊。
若中轴失运,清阳不升则面失荣润,浊阴不降则毒热壅滞。
故治痤疮需调中枢:茯苓、白术健脾胃之轮,助清阳上升;
枳实、半夏降胃气之逆,导浊阴下行。 四问:经方治痤疮,如何依《本经》药性精准选药? 徒:请老师结合《神农本草经》,解析痤疮常用药之性味配伍。 师:《本经》言药性而不拘归经,最重气味阴阳: 黄连(中品):“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苦寒直折,清心胃实火,为阳证痤疮要药。
然其性沉降,易遏气机,需佐辛散之品(如桂枝、生姜)防冰伏邪气。
薏苡仁(上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服轻身益气”。
性淡渗,利水湿而不伤正,治太阴湿蕴之痤疮,合附子可化阴证痰结。
牡丹皮(中品):“主寒热中风,瘛疭惊痫,除癥坚瘀血”。
辛寒透散,凉血不留瘀,尤宜痤疮色紫、月经夹块之瘀热证。
黄芪(上品):“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气托毒,治虚性痤疮久不敛口,合皂角刺透脓外出。 配伍范例:阳明痤疮脓成者,用黄芪补气托毒,合赤芍“除血痹”活血,白芷“长肌肤”排脓,此乃扶正祛邪之妙。 五问:痤疮治疗中“汗、下、和”三法如何择机而用? 徒:痤疮发汗恐伤表,攻下易损中,和解如何把握? 师:治痤疮如用兵,贵在因势利导: 汗法:仅用于太阳表郁初起,疹痒无汗。
可借荆芥、薄荷微散其表,开玄府给邪出路。
然“汗出不解,热反炽”者忌之。
下法:阳明腑实(便秘、脉滑)必用。
大黄“下瘀血”通腑,使热从下泄。
但需中病即止,防泻下伤阴。
和法:最为常用。少阳枢机不利者,柴胡疏肝解郁;
厥阴寒热错杂者,乌梅酸甘化阴。
尤重“调和营卫”:桂枝汤加丹参、茜草,通脉化瘀,治女性经前痤疮加重者。 案例佐证:曾治一男性,痤疮伴便秘口苦。初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大黄、枳实)下之,痤疮略减反见乏力。
此攻伐过甚,转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温太阴,痤疮渐消。
可知“下法”需慎,和法为稳。 六问:痤疮后期敛疮防复,如何从阴阳根本调治? 徒:痤疮脓退后,如何防复发并修复瘢痕? 师:此问关乎长治久安!痤疮收功阶段,当依“阳生阴长”之理: 1. 阳虚寒凝者:疮色暗紫难消,用阳和汤(熟地、肉桂、麻黄)温阳散结。
熟地“填骨髓”补精,肉桂“利关节”温通,使阳气布散,阴结得化。
2. 阴虚血瘀者:瘢痕暗红不褪,选百合地黄汤合桂枝茯苓丸。
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养阴,桃仁“破癥瘕”化瘀,佐蜂蜜外敷润肤。
3. 巩固根本:无论何型,终需健脾益肾。
山药“补中益气”养太阴,枸杞“补精气”滋少阴,使土厚木荣,水升火降。 临证心法:治痤疮不可只诛伐邪气,需谨记《内经》“阴平阳秘”之训。
一面清泻郁热,一面固护中下焦阳气。
如附子、甘草温少阴之根,茯苓、白术建太阴之轴,如此方得长久。 师结语:痤疮虽为小疾,实关阴阳气血之大体。
当学仲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再以六经为纲,参合圆运动气化,使方药与病机相合,则痤疮之治,亦可窥见中医大道之奥妙。 (全文依林佳明老师临床经验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