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乌克兰开打,究竟是普京一个人的决定,还是背后有人在推?这个问题,很长时间都有人在讨论。很多人盯着台前的政客,其实有些人没在台前,却一直在搅动水面。
2012年,一个叫“伊兹博尔斯基俱乐部”的组织诞生了,名字取自俄罗斯西部的伊兹博尔斯克城。看起来像个普通的民间团体,却聚了不少俄罗斯鹰派的重要人物。比如曾经做过普京顾问的谢尔盖·格拉济耶夫,还有和东正教关系很深的吉洪·舍夫库诺夫。
这些人职业背景不同,但思想却高度一致。他们相信俄罗斯必须以大国姿态重新站到世界舞台中央,必要时可以用武力。听起来,这就是给强硬外交政策精神加油的团队。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面对国际制裁,一度试着用外交来解决顿巴斯问题。那段时间,克里姆林宫想稳一稳,不要正面硬碰西方。但鹰派声音并没有消失。伊兹博尔斯基俱乐部通过出版书籍、办会议、在媒体发声,坚持主张更强硬的路线,还提出了所谓“俄罗斯文明空间”的概念,直接认为乌克兰应该重新回到俄罗斯的影响力范围。
对俄罗斯来说,这种俱乐部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俱乐部会“自下而上”推动自己的理念,他们构建精英网络、写政策建议、制造舆论压力,影响公共议程。反过来,国家也会“自上而下”吸收其中一部分思想,并且在需要的时候给钱支援。
2012到2014年,俄罗斯正需要一种“文明保卫战”的话语来做政治动员,伊兹博尔斯基俱乐部因此获得了国家资助。但到了2015年以后,制裁压力越来越大,俄罗斯不得不把重点转到稳经济,这时候鹰派不再是中心位置。
一直到2022年发动特别军事行动,鹰派才重新被请上桌。那一刻,克里姆林宫需要解释为什么要动武,需要一个能说服民众的理论框架,鹰派提供的那套“对抗西方、恢复民族荣耀”就派上了用场。这些思想为政府动员社会、统一舆论提供了现成的工具。
有调查在2017到2019年间做过实地访谈和档案研究,发现伊兹博尔斯基俱乐部的成员和国家政客之间关系很密切。有些人在重要政策出台前还参与内部讨论。这说明他们不是旁观者,更不只是一个学术圈子,而是直接插手政策话题。
这就解释了一个很多人搞不明白的问题: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强硬转向,不只是克里姆林宫自己拍脑袋的结果。意识形态的支撑力量虽然不直接掌权,却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方向。尤其是在谈判失败、战略空间缩小的时候,政权必须找到一种合理性,告诉国内这一步是必须的。
不过,俄罗斯并不是要搞一套单一的意识形态。他们反而习惯在鹰派、自由派、保守派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才能灵活应对变动的国际局势。伊兹博尔斯基俱乐部只是多种思想资源中的一种,但它恰好对强硬路线有话语权。这种布局,让俄罗斯可以在需要强硬的时候立刻找到支持,在需要温和的时候也能换一套说辞。
俄乌冲突还在继续,这类组织也在活跃。他们既不是政府的傀儡,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边角料,而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开辟了一条中间渠道。冲突是不是由他们引发的,这个不能简单下结论。但是,在冲突到来前,为政府准备一套“必须出手”的解释,他们很擅长。
这种结构的存在,也让外界更难判断俄罗斯下一步会怎么走。因为表面上看是政策,背后其实有很多思想力量在不停施加影响,像是在暗中推着那只船随时改方向。
换句话说,克里姆林宫的每一次战略转向,不只是基于眼前的地缘政治考量,更包含了这些意识形态团体的持续施压和理念输送。伊兹博尔斯基俱乐部的故事,让人看到俄罗斯政策背后复杂的互动网络,有台前的,有幕后,有资金支持,也有舆论铺垫。
这套机制,不是一天形成的,从2012年成立到今天,它在俄罗斯的政治环境里已经扎下根。在未来,每当俄罗斯与西方对抗升级,这类俱乐部可能都会出现在政策背后的讨论现场。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