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秋夜明月,抒发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体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个人悲叹。
一、诗歌原文与背景
原文: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图片
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入侵、藩镇割据,社会依然动荡不安。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历经沧桑,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深感忧虑。
二、逐联解析与艺术特色
1. 首联:秋月清辉,意境开阔
·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点明时令,秋期将至,人间月色澄澈。
· 艺术特色:以“天上”与“人间”对比,营造出宏大而清冷的意境,为全诗奠定基调。
2. 颔联:神话意象,深化意境
·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借用蟾蜍入河不沉、玉兔捣药长生的神话,赋予月亮以神秘色彩。
· 艺术特色:通过神话意象,增强诗歌的浪漫气息,同时暗含对永恒与短暂的哲思。
3. 颈联:直抒胸臆,情感深沉
·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明月只会增加诗人的忧国之苦,加速其白发苍老。
· 艺术特色:
· “丹心”:象征诗人的忠诚与爱国情怀。
· “白发”:暗喻时光流逝、人生坎坷。
· 对仗工整:“只益”与“能添”、“丹心苦”与“白发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4. 尾联:借月抒情,寓含深意
·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战乱遍地,明月啊,请不要再照着国家西边的军营。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通过“休照”的请求,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 以月喻人:明月本无情,诗人却责其“休照”,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三、情感内涵与思想价值
1. 忧国忧民的情怀
· 诗中“干戈知满地”直接点明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 “休照国西营”则通过月光的意象,委婉表达了对军营中士兵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2. 个人境遇的悲叹
·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两句,将诗人的爱国之心与个人衰老相结合,展现了其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痛苦。
3. 对永恒与短暂的哲思
· 颔联中的“蟾不没”“兔长生”与颈联中的“丹心苦”“白发明”形成对比,引发对生命短暂与事业永恒的思考。
四、艺术成就与影响
1.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 杜甫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宏大的意境,如“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两句,便将秋夜明月的清冷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诗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悲叹,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 杜甫的这首《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咏月诗中的经典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